查看原文
其他

【2021年度阿尔勒】你从哪里来?——故乡记忆与身份认同的故事

三影堂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23-11-22

2021集美·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展出4场精选自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作品:《东方快车-在历史与神话之间》(策展人:艾娃·格瑞维亚特、亚瑟·梅泰塔尔);伊拉尼特·伊卢兹个展《瓦迪凯尔特:石色之光》(策展人索妮娅·沃斯);玛丽·托曼诺娃个展《曾经是我的世界》(策展人:索妮娅·沃斯);2021阿尔勒图书奖单元。





其实人们在离开家乡的那一刻,才有了故乡,以及身份认同的概念。而有故乡的人是幸运的,不是吗?

《曾经是我的世界》是一件非常私人的创作,它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,艺术家Marie Tomanova离开家乡米库洛夫(Mikulov)——一个位于摩拉维亚南部的捷克小村庄,赴美国生活8年后才得以首次回到日夜思念的故土,却发现故乡的一切变成了一个陌生的框架,自己在那里俨然像个异乡人,迷失了身份。

Marie在家住的短短两周半里,用胶片相机拍下故乡在某一特定时间的样子。比如我们看到Marie拍摄的一些平平无奇的物件却是她曾朝夕相处的记忆载体,由此构建了一种带有纪录性质的梦幻时间。

故乡“曾经是我的世界”,必定是自我身份的一部分。但当这个地方变为独特、永恒的回忆,与其说缅怀过去,不如说她选择承载着这个身份和记忆,抱以一种拥抱生活的人生态度,继续探寻更广阔的世界。

你从哪里来?如果问到Marie,她的答案会是开放的。因为她最终告诉大家,身份不需要固定在某个国家的某一角落,身份可以是混杂的、多元的、流动的。





玛丽·托曼诺娃1984年出生于捷克共和国瓦尔季采,现生活和工作于美国纽约。2011年在布尔诺理工大学美术学院获得绘画硕士学位后加入美国国籍。之后她转向摄影,开始探索移居、身份和记忆的主题。她的“年轻的美国人”系列作品汇集了纽约艺术界年轻艺术家的肖像作品,成为了2019年Pragovka画廊的主题和Paradigm出版社的出版物。她的第二本图书《纽约纽约》于2021年夏天由Hatje Cantz出版。




您是什么时候移民美国的?在那个年纪,应该已经形成了相当深刻成熟的家乡身份?


我是在捷克共和国念的绘画研究生,就是那时我下决心离开,因为在捷克读艺术是有些困难的,那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艺术环境,我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,并且没有从男性的导师那里得到许多帮助和支持。2011年2月,我在26岁决定放弃绘画,离开家乡前往美国,第一年先是去了北卡罗来纳州,之后到了纽约。


我是从农场小镇长大的,读的大学也只是离家开车一小时远的地方。所以我与家、朋友和家人之间是非常紧密联结的关系,家乡身份早已深入我的人格,而我放下了这一切。


要知道那是2011年,社交媒体和互联网还不像今天一般强大,在去美国前我对它并没有太多的了解。初来乍到,我遇到了极大的文化冲击,我不知道这个国家有那么大,城市的节奏如此之快。身边的同龄美国人会经常聊着我完全没听过的话题,谈着我不曾看过的电影或音乐。在这种环境下,我常觉得格格不入,非常迷失。

 
您是从绘画转向摄影的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自传故事、对自画像类型的探索,并开始这摄影创作?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察到身份认同的问题?


在捷克我一直都从事绘画,并没学习过摄影。从青少年时期开始,我在绘画时就常常创作自画像,以及他人的肖像。一直以来,我都有着内在的表达的渴望,通过创作与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联结。


开始摄影是一种机缘巧合。2012年我到了纽约,看了一场弗朗西斯卡·伍德曼(Francesca Woodman)的展览,她是一位对许多人影响深远的美国女摄影家。她的作品对我产生了极大触动,不仅仅是她的摄影,她对于身体、身份、空间以及周遭一切的探究,还有她写的日记和文章。其实我在北卡罗来纳时几乎每天都会写日记,因为我没有继续绘画,所以书写变成了我的一种创造性输出的方式。而在展览现场,站在她的作品前,我思考着为什么我没尝试摄影呢?从那一刻起,我决定开始摄影。


我报了几个学期的夜校,每个周都要提交摄影作业。不知不觉,我开始自拍肖像,并在拍摄过程中试图理解我在哪、我是谁、我在当下的环境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。那是我到美国的第一年,我还不认识任何人,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签证问题我时常担心自己随时要被迫离开,强烈地感知到自己的移民身份,以及作为一个异乡人的难以融入。


但我通过进行身处自然环境中的自拍肖像,慢慢地开始觉得我属于这片风景,这也是一个在大自然农场中长大的小镇姑娘寻根的过程,多年间我不断探寻自己在美国风光和场景中的位置,进而再探索自己在美国社会和人群中的位置。最终许多这些照片也成为我在新书《纽约纽约》中的作品。


离开8年后首次回到家乡这段拍摄的体验以及当时拍摄的过程是怎样的?


2018年末至2019年新年,我回家住了两周半,这是我在美国8年后第一次得以回到家乡,因为终于拿到了美国绿卡得以自由出入境。这8年故乡的一切令我牵肠挂肚却无法回去,期间我的祖母过世也没能见她最后一面,令我确实怀疑过自己的决定,内心时常在挣扎错过了这么多是否值得。


首次返乡的体验远超我的想象,其实每天“躲”在相机背后拍照是一种自我救赎,并安慰自己这样就可以记录下每时每刻的回忆,永远不再丢失。我将整个系列命名为“曾经是我的世界”,因为故乡就是我曾经认知中的一切,我所爱的、关心的一切。我的身份人格、家庭、朋友、青春都与之紧紧关联。


我在维也纳机场落地,一直等到我回家办婚礼的妈妈和继父开车来接我,当时我坐在车上,恍如隔世,一切似乎是超现实般的存在。期待与思念了那么久的时刻真正到来时,却又感觉到了幻灭。这种梦与现实的撞击,对我来说是一种压倒性的触动。


回家的这段时间我时常感到迷失,每当家人或朋友问及我回家的感受,我都不知如何作答,以至于我无法在当下分析我的心情,直至我回到纽约把我拍摄的胶卷冲洗出来才缓过神,在家乡拍照时沉淀下来的感情被激发。



玛丽·托曼诺娃,《新婚夫妇》,《曾经是我的世界》系列,2018-2019年,31 x 21 cm,收藏级艺术微喷。图片由艺术家提供。

 
回到家乡拍摄,有什么改变了?是怎样的时刻让您觉得矛盾、不归属?您选择拍摄的对象是这些时刻吗?能否分享几张照片背后的故事

其实我的家乡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,一切都觉得陌生又熟悉,例如我还能看见三五老友坐在同一间酒吧的同一张椅子上,仿佛时光倒流我踏入了过去。如此想来,是我变化太大了,好似成年的自己撞见了少年的自己。当看见我的小侄子已经从我离家时那个小婴儿长成与我一般高,才体会到时间飞逝,以及我错过了他们一大段的生命时光。

这一系列的照片是身边最普通最日常的场景,但在我眼里特别的珍贵,比如这两张简单的椅子是妈妈与继父常坐的,于我来说,它们代表着家人在客厅相聚闲聊的家庭时光。

玛丽·托曼诺娃,《椅子(妈妈和维利)》,《曾经是我的世界》系列,2018-2019年,31 x 21 cm,收藏级艺术微喷。图片由艺术家提供。


我的生父在我16岁生日前2天去世了,这是我的一个童年创伤。这个系列的第一幅照片,也就是我回家后拍下的第一张照片,就是我穿着去世的爸爸的毛衣拍摄的。它是我保存下来常拿出来回忆的毛衣,我记得以前经常穿上它为取得跟爸爸的某种联系。 

玛丽·托曼诺娃,《穿着爸爸的毛衣(留下的一切)》,《曾经是我的世界》系列,2018-2019年,31 x 21 cm,收藏级艺术微喷。图片由艺术家提供。

 
我的房间还保留在大学时的样子,能在家中一直翻出不少旧物,比如我的头发还原封不动保留在我的抽屉里。


玛丽·托曼诺娃,《我的头发,姐妹的头发》,《曾经是我的世界》系列,2018-2019年,31 x 21 cm,收藏级艺术微喷。图片由艺术家提供。


我印象很深有一件作品名为《这都只是个梦吗?Was It Just A Dream?》,这标题似乎有些怅然若失的感觉,仿佛故乡这一概念已成为一种梦境般的飘渺存在。这系列作品是一种您在家乡米库洛夫和美国之间对于身份的探寻吗?家乡在您的身份认同中扮演一种什么角色?

家乡是非常重要的,那是你长大的地方,它构成了你。这个系列确实是我对于身份的探寻,拍摄过程其实是在家乡中寻找自我、寻找家乡对于自己的意义——那个曾经自己满腔热血想要逃离的地方,如今变得弥足珍贵。而当初自己在美国感觉是个异乡人,如今在家乡却觉得像个异乡人,这是我没有预想到的。《这都只是个梦吗?(Was It Just A Dream?)》是整个系列在阿尔勒展陈中的最后一幅作品,这个问题就代表了梦与现实的撞击。那个我朝思暮想的故乡,其实存在于梦中,而现实是另一回事。


玛丽·托曼诺娃,《这都只是个梦吗?》,《曾经是我的世界》系列,2018-2019年,31 x 21 cm,收藏级艺术微喷。图片由艺术家提供。


很多东西已经不是我当时认为自己记住的样子,比如当我翻出青春时期认为个性另类的衣服,再穿上身已不觉得有什么特别。是时间的距离让我得到了不同的视角,带着新鲜的眼光看这一切。


玛丽·托曼诺娃,《我的旧衣服,我的旧房间》,《曾经是我的世界》系列,2018-2019年,31 x 21 cm,收藏级艺术微喷。图片由艺术家提供。


由于历史与政治原因,在捷克共和国我这一代人才是真正能走出去的,而很多人还留在家乡没有探索过外面的世界。我希望让家乡人以及所有人知道,完全可以拥有多重身份、体验多种生活,去探索更大的世界吧!

作品《家门口Gate at Home》上写着“soukromy pozemek”译为私有财产。这扇门的背后,是你的家——一片私人领地,开启它似乎需要勇气,因为这更像是开启专属于你的私密记忆?


玛丽·托曼诺娃,《家门口》,《曾经是我的世界》系列,2018-2019年,31 x 21 cm,收藏级艺术微喷。图片由艺术家提供。


策展人索妮娅·沃斯用非常有趣的方式理解了这幅照片,这样的独家记忆每个人都有,好似一个记忆盒子,你可以选择打开它或尘封它。这扇门于我是一种“安全感”的存在,是我学生时代跟朋友们深夜从酒吧回来翻越回家的那扇门,门后是温暖的家和家人。

我们注意到照片上都有一个日期戳,它的意义是?


玛丽·托曼诺娃,《狮身人面像》,《曾经是我的世界》系列,2018-2019年,31 x 21 cm,收藏级艺术微喷。图片由艺术家提供。


我的相机是美国带过去的,相机的日期故意保留成纽约时间。选择用纽约和家乡的时间定格一个时刻,代表了我在这两种身份中徘徊。

这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系列在过去的两年中,您对于拍摄内容题材的选择上是否有变化?以及变化原因是什么

《曾经是我的世界》这个系列仅限于我在2018年末2019年初首次返乡为期两周半中拍摄的照片。现在我能自由往返家乡和美国,所以再次返乡看待它的眼光没那么新鲜了。感受不同,自然拍摄内容主题也会有变化。我开始希望挖掘更深层的题材,比如跟母亲的关系、母女之间的联结。今年夏天我又回家住了2个月,跟母亲一起创作了项目《我们之间的世界》(“World Between Us”),展览在家乡的一个古老城堡举办,现场设置了4个巨大的盒子装置,可以理解为“记忆之盒”,其中包括我在家乡新拍摄的照片,2个盒子装着我选出来的18张照片,另外2个盒子装着母亲选出来能代表“家”的18张照片。而走廊中间是母亲和我的宝丽来照片,都命名为 MARIE TOMANOVA,因为我们俩的名字是一样的。


母亲不太喜欢被拍,所以也没留下太多照片。在失去父亲、祖母后,我觉得时间是最重要的东西,时间会带走一切,而死亡随时可能来临。8年间我也错过了太多与母亲相处的时间,希望能弥补一些回来。《我们之间的世界》(“World Between Us”)从作品挑选到展陈设计,母亲都高度参与其中,这也是第一次让我觉得母亲能懂得、能了解到自己在做的摄影工作。

我的新书《纽约纽约》刚刚进行了签售发行,接下来我的个展《Finding Magic Together》会在纽约切尔西C24画廊举办,将展出纽约这个城市的肖像以及城市中年轻人的肖像,体现这座自由之城可以让人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。明年我主要的项目将聚焦在一对我已连续拍摄五年的情侣,探索他们的亲密关系。




索妮娅·沃斯是一名作家和策展人,197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,现生活和工作于巴黎和德国柏林。她策划的展览包括《伊莎贝尔·明里尔:真正的水晶》(巴黎歌德学院与柏林阿尔弗雷德·伊尔哈特基金会,2019年至2020年),《不耐烦的军团:东德摄影(1980-1989)》(2019年阿尔勒国际摄影节),《阿尔弗雷德·伊尔哈特:自然的形式》(2019年京都国际摄影节),以及在巴黎狩猎和自然博物馆举办的两场展览:《苏菲·卡尔和塞雷娜·卡罗内:锦上添花,侯爵先生!》(2017年至2018年)、《乔治·希拉斯:夜深处》(2016年至2017年)。她还跟安东·罗兰·劳布(Anton Roland Laub)一起获得2018年“新发现奖”的提名。她曾担任泽维尔·巴拉尔出版社(Xavier Barral)、柯尼格出版社(Koenig Books)和凯勒出版社(Kehler)的图书编辑。 



 作为策展人,您是如何选出本次阿尔勒发现奖(Louis Roederer Discovery Award 2021)的提名作品?


今年,阿尔勒新总监克里斯托弗·维斯纳发布了新的提名制度,即每年指认一位策展人来全程负责获奖的展览——参与从组委会评审、到艺术家选择、到最终作品上墙。非常荣幸我能担任本年度的策展人,我们一同审阅了约250件申请作品。今年的申请范围扩大到了包括博物馆和艺术空间都可为艺术家申请,而之前只有商业画廊能为艺术家申请。

指认一位策展人来做评选是一种相对主观的视角。因为我无需花费太多精力想着要权衡类似性别比例、各国家获奖比例等问题,这是我所说的能做到“相对主观”的部分。当然,在我想象整个宏观展览并做选择时,需要看到作品的质量、连贯性、是否能引发对话、以及作品之间是否有相通的点。

●可以向观众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展览吗?

Marie是一位态度非常开放的艺术家,她拍摄了大量的人物肖像,包括她自己和其他人的。我与Marie在展览前并未见面沟通,但是我们之间有着足够的信任。她非常开心能通过策展人的双眼重新探索自己的作品,勇于做很多不同的尝试,开放了许多自由空间。她从前的作品很多是为他人拍摄,而这次是非常个人私密的主题。她的摄影方式非常轻松,主要为人像、动物、农场等生活快照。在异乡生活8年后她回到家乡小镇,再次探索发现家乡,在时间作用下,在两种身份间徘徊。相机的日期戳提醒着我们时间和照片被拍摄的那一瞬间。如此精准的记录与模糊的记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● 作为策展人,您具体都承担了哪些工作?是如何与艺术家沟通、选择作品、确定最终呈现形式的?

这个系列的作品体量很大,远远超过我们能展示的部分。我必须做出选择,从40-50件中挑选二十几件展出,当时我真正把每张照片印出来去感受作品背后的意义、对组合方式进行调整,也与艺术家沟通了很多,考量两方的意见,同时给观众留一个开放式感受。对于展览现场,我们也相应多次调整了尺寸和装裱方式。
 
● 在阿尔勒和在集美的展览是不同的呈现形式吗?您期待中国观众从这个展览中获得什么?

在集美场地的展线更加分裂,作品分布在墙面不同位置上,就像是她的作品一样掺杂着不同的情感、断裂而模糊的记忆。一个来自小镇的女孩独自离家数载这样的题材很接地气、非常亲民,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故事和生活。
 
●您是《世界女性摄影师历史》(Une histoire mondiale des femmes photographes)的丛书作者,您如何看待本次参展的优秀女性摄影艺术家?

我的身边一直被优秀、强有力的女性艺术家包围着。今年阿尔勒发现奖的报名作品女性与男性摄影师比例几乎是五五开。其实我不希望过于强调“女性”这一性别而盖过作品本身的发声。





第七届集美·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于2021年11月26日在厦门开幕,展览持续至2022年1月3日。本届集美·阿尔勒由阿尔勒摄影节(法国)总监克里斯托弗·维斯纳和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、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办人荣荣担任联合总监,著名摄影评论家顾铮教授担任艺术总监。今年将会展出25场展览:4场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精选展览、10场聚焦华人优秀年轻摄影师的“发现奖单元”展览、3场“新加坡影汇”展览、1场呈现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摄影探索与发展的“中国律动”展览、3场“无界影像”展览,1场“致敬”展览、1场“藏家故事”展览,2场“在地行动”展览一同亮相厦门,呈现来自法国、新加坡、巴西、捷克、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等地超过七十位艺术家的作品。





相关阅读
2021集美·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展览项目全揭晓
2021集美·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实习生招募

采访、撰文:国静遥
编辑:樊金琪
设计:曲潇艺




扫码购买第七届集美·阿尔勒早鸟票


新鲜发布 早鸟预售 

三影堂厦门正在展出



三影堂北京正在展出



合作展出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